周围型肺结节通常是指位于肺外 1/3 的病变,确定诊断最常用方法是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或经支气管肺穿刺活检。导航技术有助于提高穿刺的阳性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诊断时间,使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2019 年 12 月以来,中国武汉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其影像学表现与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相关肺炎相似,因此推测它们可能有相似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在此予以综述,供抗疫前线专家组参考,以利于降低病死率。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因此愈发引起关注。由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肺癌学组组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刘宝东起草,支修益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通过讨论、电子邮件等形式,反复征求参审专家的意见,达成了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现已公布,旨在规范操作技术、进行疗效评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方法 将2013 年 12 月至 2014 年 12 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连续 80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男 50 例,女 30 例)分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射频消融联合治疗组[60 例,男 38 例、女 22 例,平均年龄(67.77±10.43)岁]和单独射频消融组[20 例,男 12 例、女 8 例,平均年龄(67.35±9.82)岁],联合治疗组再根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肿瘤血管“正常化”时间窗为 1~3 d,分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前射频消融组(20 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 1~3 d射频消融组(20 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 4~7 d射频消融组(20 例)。胸部 CT 动态随访患者局部复发时间,评价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各组间局部复发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5,P=0.011),联合治疗组优于射频消融单独治疗组,并且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肿瘤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内联合治疗近期效果最好。与单独射频消融治疗相比,本研究常见并发症均与射频消融有关。无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相关并发症发生,联合治疗组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89,P>0.05)。 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安全有效。
目的分析重症肌无力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6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 65 例重症肌无力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31 例(47.7%)、女 34 例(52.3%),年龄 15~78(45.7±17.8)岁。分析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病理类型等与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关系。结果手术时间、病理类型是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影响因素。Osserman 分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 0.676,临界值为ⅡB 型,灵敏度 37.5%,特异性 90.5%,约登指数 0.280。Masaoka 分期的 AUC 为 0.682,临界值为Ⅱ期,灵敏度 62.5%,特异性 66.7%,约登指数 0.292。出血量的 AUC 为 0.658,临界值为 90 mL,灵敏度 87.5%,特异性 69.6%,约登指数 0.304。结论术前 Osserman 分型、病理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量是发生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影响因素,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快捷仔细的术中操作和积极的术后处理可减少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